青春心向党,奋进正当时分公司运管委阳光AOC班组开展五四主题围读会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学概念重回人们的视线。
20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也谈及陌生人问题。他们是像邻居一样的异类,换句话说,就是陌生人(strangers)。
蛮貊是传统对周边族裔的贬称。从小团体、区域,到民族、宗教等等,在接触或交往时产生的矛盾与对抗,都是常见的现象。但家庭伦理不是社会伦理,更非抽象平等观念实践的领域。其实不然,如果这有矛盾,它也是根于人性的结构。客观的人是不受任何确定性约束的,确定性可能会给他对既定事物的接收、理解和权衡造成先入之见。
这一背景决定他们互动的行为模式。既然蛮貊之人这样待人,那也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今天使用这个说法,一定要明白,这种说法之玄机一在借天为说,二在认其为真,切不可将天理解为形上实体,更不能将天视为至上神,否则一定会重蹈宋明儒学的覆辙。
从事先秦儒学(主要是孟子)与现代新儒家(主要是牟宗三)研究。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子、象山、阳明与荀子、伊川、朱子均有其根据,一个源于孔子之仁性,一个源于孔子之智性。进入专题: 儒学 儒家 仁性 智性 道德践行 道德存有 。这两条线索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圆满的闭环,极大地增强了儒学的合理性。
这种道德投射的作用极为微妙,经过这种投射后的天摇身一变,喧宾夺主,不再是道德存有的对象,反而变成了主角,不仅成了人的善性的形上来源,而且成了宇宙万物原本就有道德色彩的终极原因。但人有了道德之后,以道德的眼光看待天,天也会受到影响,染上道德的色彩。
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一源,以聚合两流。当古人必须为道德根据寻找终极来源的时候,这种具有道德色彩的天,就成了不二之选。很多听上去好像与此有关的一些论述,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中庸》的不诚无物,尚不包含这方面的道理,不能从这个角度解读。三分法创立后,孟子与荀子,伊川、朱子与象山、阳明谁是正宗谁是旁出之争同样没有了意义。
所有非道德的行为,都是不讲天理,都是对于天理的轻视,都是对于天理的违逆。其次是道德存有补强道德践行,意即道德存有之辅线强化了道德根据的形上性,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二程兄弟的这种不同分别开启了心学和理学的大门。荀子思想的这些内容,基础全在智性,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重大发展。
(参见杨泽波,2022年a)回头反观,儒家生生伦理学有此推进,完全得益于以内觉为逻辑起点,对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进行的新诠释,这种诠释引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伦理心境。但与牟宗三不同,我不再从上往下讲,而是从下往上讲,重新梳理了天人关系,证明了天没有道德性,更没有心。
在他看来,佛家学理的基础是空,儒家学理的基础是实。与之并列的是道德存有之辅线,它是后来受佛教影响,经明道和阳明,到了熊十力才渐渐形成的一条辅线,讨论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宇宙万物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牟宗三的努力特别值得重视。我们之所以认为天有道德性,甚至有天心之说,是因为人有道德性,人以道德之心看待天,以自己的道德性影响了天,并将这份功劳投射给了天的结果。这一分歧是儒学发展史上极为重大的事件。这个关系可列简表示意如下:此表道德践行之主线中孔子一源指孔子仁智双彰的思想格局。但如果受到了道德之心的影响,成了道德存有的对象,天又会染上浓厚的道德色彩。虽然他也提出以纵摄横、融横于纵的方案,但这个方案很难为朱子安排一个合理的位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朱子看来,湖湘学者以觉识仁先察识后涵养的主张与佛老无异。天理实体化的清理,是对先秦儒学从下往上说思路的回归。
前人在这方面多有困惑,皆因不了解仁性的真正来源,不了解道德存有的道理,特别是不了解道德存有辅线对道德践行主线的重大影响所致。现在心学重新热了起来,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很多人似乎忘记了一个根本的事实:阳明心学只是对仁性的重新彰显,其学理中缺少智性的位置,本质上仍属一偏。
2022年a:《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阳明心学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诠释,其言论也多有争议,但其基本义理同象山一样,均源于孟子,都是以仁性为基础的。
虽然伊川、朱子不喜欢荀子,但重视《大学》,强调格物致知的进路,与荀子又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将思想的重点置于智性之上。这种对于天理的新界定,既尊重了历史,又照顾了现实,于道德行为有益而无害,有望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引向一个全新的方向。人生在世,必然有物质的欲望,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必然产生争夺,导致天下大乱,此为物欲之性。这个整体可从两方面看:首先是道德践行创生道德存有,意即有了道德践行才能有道德存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他通过对于《大学》的疏解,第一次阐明了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这一由小学到大学进程的学理意义,大大加强了智性的力量。
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了不起的贡献,但他没有说明仁究竟是什么以及仁来自何处。心外无境,三界唯心,宇宙万物只是心的乍现,没有心就没有境,这是佛教唯识思想的核心。
宋明儒学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也留下了天理实体化、门庭狭窄化、人欲污名化的问题。后一句对应的是道德存有问题,意在强调人是创生道德存有的唯一主体,人的道德之心创生道德存有后,受之前天论传统的影响,习惯于将这一功劳投射给天,这才有了乾元天心的观念,好像天才是创生道德存有的主角,甚至人的道德性也来自它的禀赋似的。
人有了道德,道德之心就会对宇宙万物发生影响,从而创生道德的存有。既然争论的双方一边源于孔子之仁性,一边源于孔子之智性,而孔子既讲仁性又讲智性,那么双方自然各有道理,也各有不足,本就不应区分什么正宗与旁出。荀子创立性恶论,沿着智性的路线走,将智性作为道德的唯一根据,不了解仁性对于成德成善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无论人成就了道德善行,还是创生了道德存有,都会感受到与具有道德属性的天的和合为一,从而达到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人在天中,天在人中的境界。
在阳明那里,良知即是是非之心,是非之心遇事必然表现自己,人有自知的能力,知道自己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恰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两条线索一主一辅,一明一暗,有来有往,相互作用,完美封口,巧妙闭环,构成一个精妙无比的生生之学的系统,联袂唱响两千余年儒学发展这出大戏。
二、道德存有之辅线除道德践行之主线外,道德之心还与宇宙万物有密切关联,由此形成了儒学发展的一条辅线,这就是道德存有问题。2022年b:《宋明抑或明清——关于儒学第三期学理起点的再思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道德存有 在重新梳理儒学发展脉络的工作中,笔者对两千多年儒学的整体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它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是道德践行的线索,这是主线,自始就有,内部呈现为一源两流的格局。宋代之后,孟子代表的仁性与荀子代表的智性又有了新的发展:仁性进化为心学,代表人物是象山、阳明。
评论列表